繼席卷了游戲和娛樂兩大領域后,VR又對文化領域發起了進攻。
在話題開始前,我先跟大家聊兩件事兒:
12月30日晚,喧嚷已久的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如期舉行。演唱會除了高價門票引發爭議外,還有來自8.8萬人在線觀看VR直播的數據惹人注目。
同天,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實體書店首創的VR“閱讀隧道”揭牌開幕。
這是一家定位于“好書+咖香+VR+文化=快樂”的3.0版創新型書店,時下火熱的VR技術也被引入;將來讀者通過VR設備,可以進入虛擬書店看書、買書,還可通過“VR圖書展示廳”擺脫傳統圖書的紙張形態,閱讀立體化讀物;甚至能“走入”書中情境,與書中的人、物進行實時互動。
VR被搬進了書店,是否能挽救當下奄奄一息的實體書店的頹勢呢?
當文化產業遭遇VR,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提到一些細分的領域,比如電影、繪畫、旅游、圖書、會展、博物館、創意等。總體來看,VR如果被廣泛應用到這些領域,將會發生以下反應。
讀萬卷書卻不必行萬里路
眾所周知,文化傳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流動,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即人可以把自己承載的文化內容傳播出去,也可以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帶回來。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際交流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需要行萬里路才能獲取的知識,而今可能將因VR技術的發展變得容易觸摸。
這方面以VR旅游、VR博物館的興起為代表。在這兩個一直以來都需要參觀者實地到訪才能獲得深刻體驗的領域,VR把觀看體驗直接呈現給人,既免去了人們的奔波之苦,也節省了各種資源。
目前,各大型博物館都開始了在這方面的布局,所面臨的困境無非是內容制作精細度的提升以及硬件設備性能的優化。值得一提的是,VR技術可以把殘缺的文物做出復原圖像來,所以很多博物館里收藏的殘缺展品將會被VR賦予全新生機。
書中真有顏如玉
在傳統圖書業日益蕭條的今天,內容為王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借助于VR技術,把書中的內容以故事化的立體場景呈現出來,不失為挽救行業凋敝之勢的明智之舉。以前文提到的上交“閱讀隧道”圖書館為例,其以VR技術還原圖書內容里的故事場景和人物形象、并讓讀者參與其中的做法,對傳統閱讀體驗形成顛覆,無疑會讓圖書文化傳播方式向著新的方向快速前進。
推而廣之,因為讀者年齡層跨度極大,圖書的教育意義也可因此錦上添花。比如兒童類讀物,通過VR技術將孩子帶入夢幻般的虛擬場景,孩子受到的知識感染自然要比單純閱讀紙質圖書深切的多。再比如新聞業,對于許多熱點題材而言,以VR技術把文字報道、新聞現場和相關紀錄片融為一體,帶給讀者的震撼度將會相當巨大。
肆意馳騁的指尖
2016年,谷歌推出一款基于HTC Vive頭盔的VR繪畫應用——TiltBrush。據說,這是一款VR版的PS。用戶使用該軟件,不需要畫筆與顏料,只憑在空氣中“手舞足蹈”,就能創作出一幅繪畫作品。
無獨有偶,Oculus也推出了VR繪畫應用Quill,該應用是專為虛擬現實和運動控制器設計的藝術創作工具,所有的Touch用戶都可免費獲贈。之后,Oculus還為初步使用Quill的新手們制作了一系列的教程視頻。
也就是說,通過VR技術,無論你是否擁有繪畫天賦,你都可以在不需要紙張、畫筆、畫板以及專業老師指點的情況下,盡情將自己的繪畫欲望在虛擬空間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