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發展歷程
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的旅游演藝形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是陜西省歌舞劇院古典藝術劇團與1982年9月在西安推出的《仿唐樂舞》,它的出現讓到西安參觀秦兵馬俑的國內外游客不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
繁榮發展階段:隨著華僑城旗下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于1995年7月推出的《中國百藝晚會》、世界之窗于1995年12月推出的《歐洲之夜》以及宋城景區于1997年3月推出的《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文化演藝節目陸續開始公演,我國旅游文化演藝行業逐漸步入了繁榮發展的時期。
快速發展階段:近幾年,旅游實景演出和主題公園特色演出真正掀起旅游演藝的熱潮。2004年由著名導演梅帥元總策劃制作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在桂林陽朔推出的,僅在2009年就演出了497場,觀眾達130萬人,演出收入逾2.6億元,成為國內文化產業成功運作的典范,也由此引發了國內大型實景演出以及旅游演藝產業發展的熱潮。
二、行業發展規模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旅游演藝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旅游演出場次為5.29萬場,較2015年下降了4.17%,票房收入34.04億元,較2015年下降3.21%。經過前兩年的政策調整期,旅游演出市場下降幅度減緩。
圖表 2015年、2016年旅游演出場次與收入對比圖
1、品牌項目穩步增長
以宋城系列、山水系列、印象系列為代表的的旅游演出項目穩步增長,2016年收入增長超過10%。以宋城演藝項目為例,數據顯示,其2016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超過兩位數高速增長。
旅游演出品牌項目逆勢上漲,是從項目選址、投資把控、演藝創意、創作設計、舞臺呈現、服裝道具、景區運營等各個環節上科學決策、合理把控的結果,這些品牌項目也因此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和更好的業績表現。
2、演出內容吸引力不足,觀眾轉化率低
根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國旅游發展報告(2016)》,2015年全年國內游客已達40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業收入3.42萬億元,與旅游市場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不同,旅游演出觀眾人數和票房收入連年下降。
我國旅游市場的觀眾轉化率(觀眾轉化率=全市旅游演出觀眾數/全市游客數)處于較低水平,絕大多數城市的觀眾轉化率不足4%(美國紐約的觀眾轉化率為23%)。即使在觀眾轉化率超過20%的麗江,旅游演出市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麗江旅游局發布的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印象·麗江》全年共演出750場,銷售門票154.28萬張,同比下降23.64%;實現營業收入1.66億元,同比下降24.48%。
旅游演出市場持續下降和觀眾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演出內容存在劇情單一,故事老套,缺少新鮮感;創新不足,雷同相似,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其中許多項目還有缺乏前期規劃和市場評估,盲目跟風和粗制濫造的情況。